一、辨证选方中药治疗
1.风热袭肺
证候:咽痛,吞咽时加重,喉核红肿,发热恶寒,口渴,或有咳嗽、鼻塞、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疏风清热汤(经验方)加减。荆芥10g,防风10g,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0g,赤芍15g,牛蒡子10g,桔梗10g,甘草6g,桑白皮15g,玄参15g,浙贝10g,天花粉25g。
若发热较高,喉核肿痛较甚,亦可选用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黄芩10g,黄连10g,牛蒡子12g,薄荷6g,连翘15g,陈皮6g,僵蚕10g,马勃10g,板蓝根30g,玄参15g,甘草6g,升麻10g,柴胡10g,桔梗10g。
2.肺胃热盛
证候:咽痛剧烈,可放射至耳部,吞咽困难,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壮热不寒,口渴,咳痰黄稠,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洪数。
冶法:泻火解毒,消肿利咽。
方药:清咽利膈汤(《喉症全科紫珍集》)加减。黄芩10g,栀子10g,大黄10g,玄明粉6g(冲),荆芥10g,防风10g,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牛蒡子12g,玄参15g。若表邪已解,可去荆芥、防风、薄荷;喉核肿痛明显,加马勃、黄连;喉核表面有脓点,加穿山甲、皂刺、花粉;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体质较弱者,大黄可减为6g,并去玄明粉。
若咳嗽痰黄,颌下臖核疼痛明显者,可加射干、 瓜蒌皮、浙贝母以淸热化痰,散结消肿。持续高热,加生石膏、天竺黄以淸热泻火。咽核腐物多者,加马勃以祛腐解毒。咽痛甚者加蒲公英、制乳香、制没药;或含服牛黄解毒丸、六神丸以淸热解毒,消肿止痛。
3. 肝胆火盛(急性乳蛾)
证候:咽痛较重,吞咽时痛剧,痛引耳窍;咽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色点状腐物,或融合成片。颌下臖核压痛; 全身见寒热往来,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胆,消肿利咽。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中主以龙胆草淸泄肝胆实热; 辅以黄芩、扼子苦寒泄火,助龙胆草淸肝胆之热; 并能淸上焦之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淸热利湿,引热从小便而去。肝藏血,肝胆有热则易伤肝经阴血,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活血益阴; 柴胡疏畅肝胆,和解少阳; 甘草调和药性,共为佐药; 诺药合用,使肝火泄而诸症内解。
4. 阴虚邪滞(慢性乳蛾)
5. 气虚邪滞,喉核失养(慢性乳蛾)
6. 痰瘀互结(慢性乳蛾)
7. 痰热互结(慢性乳蛾)
二、其他疗法
(一) 漱口法
1.鲜土牛膝15g,连根带叶捣烂,煎汤频频含漱。
2.山豆根10g,煎汤频频含漱。如厌其苦,可加甘草1.5g。
3.金莲花7朵,青茶叶少许,泡茶漱口,亦可饮之。
(二) 针灸治疗:
1、取天柱穴(耳垂向后作一水平线,自风池作一垂直线,相交点即是),慢慢将针捻入2.5cm左右,试探神经之所在,待病人感觉颈项部酸麻沉胀时,即以中等以上的强刺激,不断捻转针柄0.5~1分钟,至病人能忍受为止,10分钟后再以同样手法捻转1次,留针30分钟。
2、取合谷配颊车,平补平泻,重者刺少商。
3、点刺放血
(1)取双侧少商、商阳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血少者可挤压出血数滴,每天1次。
(2)在双侧耳后三条静脉中任选一条充盈的血管,点刺放血约0.6ml。
(3)取双侧尺泽穴,在穴位处寻找血络,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放血,出血量3ml~5ml为宜,每日1次。
(4)三棱针消毒后,用针尖点刺扁桃体,每侧2~4处,出血即可。
(四)穴位注射疗法:
用注射器吸取5%葡萄糖生理盐水6ml,取双侧太冲穴常规消毒,用6号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穴位1寸左右(骨度分寸),待产生酸、麻、胀感并向上放散后,快速推注药液每穴3ml,每日1次,3天一个疗程。
(五)穴位敷贴疗法:
用大蒜茎加雄黄适量,捣烂为泥,将合谷穴部位常规消毒后,敷部分雄黄蒜泥,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单侧者取同侧穴,双侧者取双侧穴,一般3~6小时后发泡,发泡较大,用注射器将液体抽出,仍覆纱布,孕产妇及合谷部位有炎症者忌用此法。
(六) 吹药法
可选用西瓜霜喷剂、冰硼散等吹患处,每日4~5次,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七) 含服法
可含服银黄含化片、六神丸、西瓜霜含片等,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六拔火罐:取大椎穴,快速进针2~3mm,不留针,取不易传热之物如桔皮,上豆片等置于穴位,上面放一小酒精棉球,点燃后扣上火罐,留罐10~15分钟。
(八) 中成药可辨证选择:
1.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0ml~20ml,每日服3次;注射每次20ml~30ml,加入5%~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高热不退者。
2.牛黄解毒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儿童酌减。能泄热解毒,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大便秘结者。
3.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3次,儿童酌减,孕妇忌服。能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4.双料喉风散:直接喷入咽喉肿痛处,每日4~6次。能清利咽喉,消肿止痛。
5.复方西瓜霜:直接喷入咽喉肿痛处,每日4~6次。能清利咽喉,消肿止痛。
(九) 刮痧疗法:
(1) 刮痧选穴:大椎、曲池、合谷、天突、翳风、太溪。
放痧选:内庭、少商、鱼际
(2) 定位: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少商:在手拇指节距指甲角0.1寸(指寸)处。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3) 刮痧顺序:先重刮颈部大椎,耳后翳风,刮颈前天突,然后刮前臂曲池,刮手部合谷,放痧少商、鱼际,最后刮太溪,放拭内庭。
(4) 刮痧方法: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颈后翳风穴,用力宜轻容,出痧为度。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然后刮上肢外侧曲池穴和手部合谷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少商、鱼际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人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最后重刮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在内庭穴以同法操作放痧。
(十) 按摩疗法:
按摩主要用于慢性扁桃体炎,通过手法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疗本病的目的。
1、取坐位,先用一指禅推风池、风府穴各1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按揉廉泉、水突(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之中点,气舍穴位于人迎穴下,胸骨头与锁骨之间凹陷处)、璇玑穴各1分钟;最后用拇指、食指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2、取坐位,家人立于患侧一边,将患者一侧上肢外展90度,用与患侧同侧的手的拇指指面与患侧的拇指指面对合,并压紧,示(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紧紧捏住患者合谷穴,另一手拇指按于患侧外展上肢的肩髃穴,示(食)指、中指、环指(无名指)紧紧捏住腋窝,此时将患者上肢用力向后伸展,若令患者缓缓咽服汤药,则见效更快。
3、取坐位,用拇指、示(食)指拿揉双侧扁桃体穴(颊车下0.5寸)、合谷穴各1分钟;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两下肢照海、太溪穴各1分钟;最后用手掌尺侧缘来回直擦两足底涌泉穴2分钟,以透热为度。取坐位,用中指指腹端轻轻揉扶突(颈外侧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天突、翳风穴各1分钟;再用手拇指、示(食)指、中指揪咽喉皮肤30下。
(十一)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现代发展起来的治急乳蛾的新方法,它主要通过光、热、电等物理效应达到 祛邪消肿的目的。物理疗法主要以局部照射与穴位照射为主。
(1)激光疗法:以半导体激光照射廉泉、上廉泉、水突、人迎、合谷,每日1次,每次1分 钟,5次为1疗程。
(2)超短波疗法:用短波治疗仪电极置于双侧下颌角下方,以微热量照射15分钟,每曰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