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一)瘀血化热证
【证候】下腹部包块坚硬固定,小腹疼痛拒按,经血量多,经色紫黯,夹有血块,或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或久漏不止,面色黯滞,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瘀滞,脉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散结。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桃仁10g,当归12g,红花10g,赤芍12g,地龙10g,五灵脂12g,台乌药10g,延胡索12g,川芎10g,皂角刺12g,香附10g,牡丹皮12g,枳壳10g,夏祜草15g。
(二)寒凝血瘀证
【证候】下腹包块胀硬疼痛,伴有冷感,得热痛减,月经延后,经量少或闭经.经色黯淡, 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质紫黯,舌苔白润白腻,脉沉涩或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消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10g,获苓12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0g,肉桂5g,延胡索12g,吴茱萸5g,当归12g,苍术10g,牡丹皮12g,艾叶5g,丹参I2g,小茴香10g。
(三)气滞血瘀证
【证候】月经或提前或延后,经量或多或少,时崩时漏,经色黯红,常夹血块,或经行不畅,淋漓不净,伴少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或口苦口干,舌质红,有瘀斑、疲点,舌苔薄,脉弦细涩。
【治法】疏肝行气,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生地黄12g,当归10g,牛膝12g,香附10g,五灵脂12g,川芎10g,蒲黄12g,桔梗10g,延胡索12g,郁金10g,赤芍12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
(四)痰瘀互结证
【证候】下腹包块胀满作痛,月经量少或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或经净后阴道排液或血水交融,胸脘痞闷,呕恶痰多,头晕困倦,形体肥胖,腰酸腿沉,舌苔白腻,脉沉滑或弦滑。
【治法】化痰理气,活血消癥。
【方药】开郁二陈汤合消瘰丸加减:茯苓12g,陈皮10g,苍术12g,法半夏I0g,浙贝母12g,香附10g,牡蛎20g,川芎10g,槟榔12g,靑皮10g,莪术10g,玄参12g,木香3g。
(五)气虚血瘀证
【证候】经来量多,或崩或漏,经色浅淡,经质淸稀,小腹坠胀作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质浅淡,夹有瘀斑、瘀点,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固冲,化瘀止血。
【方药】举元煎合失笑散加减:黄芪18g,当归12g,党参30g,白术10g,炒蒲黄12g,炒 升麻10g,茯苓12g,生牡蛎20g,炒五灵脂12g,仙鹤草15g。
二、针刺疗法
主穴:子宫穴(一般为双侧,个别取单侧,直刺0.8〜1寸),曲骨(直刺0.6〜0.8寸)。
配穴:肾俞、大肠俞(取双侧直刺1.5寸),三阴交(取双侧,直剌1寸)。
耳穴:常取皮质下穴。
针剌方法:针前排空小便,平补平泻,待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 1个疗程。
三、饮食疗法
1.桃仁粥:桃仁10g,粳米30g。将桃仁捣烂如泥,去渣取汁,以汁煮粳米为粥,每日2次,空腹温服,适于瘀血停积成癥瘕者。
2.加味三七散:三七10g,制香附5g,陈皮10g,橙汁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末,调入橙汁并温开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子宫肌瘤气滞明显者。
四、灌肠疗法
组成:桃仁、川;、三棱、莪术、穿山甲、木通、路路通、陈皮、枳实、昆布、牡蛎 各13g,䗪虫12g。肥胖痰湿重者加夏枯草、法半夏各15g„
用法:将药物浓煎成100ml,温度40。C左右。灌肠前排空大便,用中号导尿管插入肛 门15〜20cm,用100ml注射器将药物徐徐注人直肠,拔出抬高臀部,右侧卧位,保留2小时,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经期量多时停用。
五、激光疗法
前壁肌瘤取子宫、曲骨、中极、关元穴,后壁肌瘤用八髎穴。
CO2激光仪:输出功率16W,波长10. 6pm,光斑直径50mm,照射距离1.2m,以 局部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照射15〜20分钟,每日1次,月经干净后6天起照,一周为 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一般配合内服中药,在服药后1〜3小时照射。
六、贴脐疗法
水蛭蒲黄散:水蛭、丹参、蒲黄、赤芍、红花、川芎、姜黄各等分,研为细末备用。 同时取上药20g, 加人60度白酒适量,做成饼状,固定于脐部。2天換药一次,15次为1 个疗程。
八、外治法
1.川乌、土鳖虫、乳香、没药各18克.天南星 12克.蜈蚣12条,制马钱子50粒。诸药共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成膏.摊纱布上.贴敷脐孔和肿块处.每天1次.每次敷药2小时。马钱子有毒.使用药膏时慎防入口、眼.敷药勿超时。
2.三棱、莪术各20 克.生蒲黄12克.五灵脂、桃仁各9克.七厘散 1小瓶。将前五味药加水煎取汁.再把七厘散冲入药汁中,保留灌肠。
3.当归尾、白芷、赤芍、丹参、小茴香、生艾叶各30克.穿山甲20克。将诸药装入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纱布袋.先用水浸泡数小时.再隔水蒸15分钟.取出待温热后置于小腹上热敷.每日 1剂.每日热敷2次,每次20~30分钟.20次为1 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