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把阴囊湿疹分为湿热下注证和血虚风燥证两型来治疗。湿热下注证大致相当于急性阴囊湿疹,血虚风燥证大致相当于慢性阴囊湿疹。
1、急性期,阴囊皮肤红肿、水疱、糜烂、渗出、结痂为湿热下注。
可见阴囊起粟米大小的丘疱疹和小水疱,皮肤有灼热感,搔抓后,渗液较多,糜烂结痂,常浸湿内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循经下注于阴部所致。
治法:清热除湿。
方剂: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
药物: 萆薢12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川牛膝1.5克,丹皮10克,苦参12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茯苓皮10克,茵陈12克,制大黄10克,生甘草5克。
方义:金银花、连翘、苦参、制大黄、丹皮清热,萆薢、苍术、茯苓皮、茵陈利湿,生甘草调中,川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 血热盛者加生地、赤芍凉血,便秘者制大黄改生大黄通下,皮肤瘙痒者加徐长卿、 白鲜皮、地肤子止痒。
2、慢性期,阴囊皮肤增厚、鱗屑、结痂、皲裂,皮色喑红,丘疮融合或苔藓样变为血虚风燥。
可见阴囊皮肤皱折变粗变深,搔破后渗出血水,夜间瘙痒剧烈。舌淡,苔薄白,脉细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日久伤及阴液,致阴亏血燥所致。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
方剂:祛风换肌丸(《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 大胡麻15克,生首乌15克,怀牛膝15克,天花粉15克,石菖蒲10克,威灵仙10克, 苦参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大枣15克,甘草5克。
方义: 苦参、苍术清热利湿,川芎、当归和血养血,天花粉、胡麻、生首乌润肤,牛膝、石菖蒲通窍,威灵仙祛风。
加减: 阴虚者加枸杞子、阿胶、桑椹子养阴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夜间痒甚加珍珠母、夜交藤安神,皮肤增厚粗糙加丹参、丹皮化瘀润肤。
变通法:瘙痒难忍,皲裂疼痛,以血热为主者,也可用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加减, 凉血祛风,淸热止痒。药用四物汤加知母、地骨皮、丹皮、黄芩等,其凉血清热作用较上方佳。
二、从病因进行辩证治疗:
(一)风热外袭证
治法清热疏风止痒。血分热甚者,兼以凉血、活血。
方药消风散加减。方中当归、生地凉血活血;防风、蝉蜕、荆芥、牛蒡子散风清热;石膏、知母清热泄火;木通导热下行。加柴胡发散肝经郁热,龙胆草清泻肝火,减去苦参、苍术之燥烈。若局部痒甚者,加白癣皮、地肤子以祛风止痒;糜烂、渗液多者,加黄连、苍术苦寒燥湿。
(二)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除湿止痒,佐以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热燥湿;柴胡清肝解郁;车前子、泽泻、木通导湿下行;生地凉血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痒甚者,加徐长卿、蝉蜕、蛇蜕清热止痒;湿偏重者,重用车前子、加牛膝、六一散利湿;湿热久蕴成毒,掀红肿胀者,重用生地、加赤芍、丹皮或合用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
(三)血虚风燥证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除湿。
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方中四物汤养血润燥;柴胡、黄芩疏肝清热;知母、地骨皮滋阴凉血;泽泻利湿,陈皮和中法湿。若阴虚重者,加制首乌、白蒺藜滋阴润燥;瘙痒甚难以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生牡蛎(先煎)、夜交藤潜镇安神;腰膝酸软,加炙狗脊、菟丝子补益肝肾;皮肤粗糙肥厚者,加丹参、鸡血藤、干地龙活血祛风。
(四)阳虚风乘证
治法温补肾阳,祛风除湿。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方中桂附八味温补肾阳,车前子利湿,牛膝入肾经,补肾壮腰膝。肾阳虚见证明显者,加炒杜仲、仙灵脾加强温补肾阳作用。如湿胜则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风胜加防风、白芷之类祛风止痒。
[外治法]
(—)外洗法
1.蛇床子、当归尾、地肤子、苦参各15克。上药用水煎沸,先熏后洗患部半小时,每日1 次,每剂药液可连用2。 3天。有清热燥湿、祛风活血功效。适用于慢性阴囊湿疹;证见阴囊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脱屑、瘙痒无度。
2.蛇床子、苦参、白矾、川椒、青盐、艾叶各 9克,蝉蜕60克。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人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部。每日2 次,每次熏洗15-20分钟。功效祛风燥湿、杀虫止痒,适用于阴囊湿疹,痒甚。
3.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苦参各15克。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汁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部,每日洗1次。功效清热活血、燥湿止痒。
4.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五倍子、黄药子各30克。上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去渣取液备用。治疗时,将煮沸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蒸患部,待温后外洗阴囊。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洗15- 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功效疏通血脉、消肿止痛、祛湿解毒、润肤止痒。
5.苦参、生大黄、紫背浮萍、薄荷叶各30克,川花椒、煅枯矾各9 克,滑石60克。先将前3味及花椒加清水2500毫升,煎沸取汁,次将薄荷叶、枯矾、滑石共研末为散,贮瓶备用。用时先将药液倒人盆内趁热熏洗患处,然后取本散扑于患处,每日早、午、晚各1次。功效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通常连续熏洗,扑散3-5日可愈。
6.苦参30克.地肤子、花椒各10克,。蛇床子12克,滑石5克,枯矾6克,青黛9克。先将前4味加清水2500毫升,煎沸取汁。次将滑 石、枯矾、青黛共研细 末为散,备用。治时,先 将药液倒人盆内趁热 熏洗患处。每日早、晚 各1次,每次熏洗15- 20分钟,每剂可连用2 天。洗后用毛.巾擦干患部,再用本散涂擦患部。功效清热祛湿、消炎抗菌、杀虫止痒。
7.青黛30克,蛤粉90克,生石膏粉60克,芦荟、黄连末、黄柏末各6克,冰片5克,共研细末备用。患处洗净,再取散搽涂患处,每日2-3次。
8.茵陈20克,苦参、元参各30 克,白藓皮25克。粉碎成粗末,以粗末60克,放人沸水中浸泡10分钟,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 2次。
9.青黛20克,枯矾10克,炉甘石10克(用醋淬之),黄柏粉m 克,儿茶10克。共研细末,蓖麻子油加至100毫升调匀、备用时,先将患部洗净,取上药反擦。1日2次。皮损部有渗液、糜烂者,可直搂取上述干药粉按压在患处。用药数天后,患部出现干燥、脱屑,可改用青黛油膏(青黛7 克,凡士林30克)涂擦。
(一)毫针法
1.取穴血海、足三里、曲池、犊鼻、三阴交。
方法: 毫针刺法,留针15~30分钟。
疗程: 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2.取穴:承山穴向上1寸处,百虫窝。
方法: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疗程: 每日I次,7~10次为1个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 肺、肾上腺、耳神门、皮质下、外生殖器。'
方法: 粗毫针放血,每穴每次出血1.2滴。
疗程: 每日或隔日1次,5至7次为1个疗程。
(三)体针疗法
选取蠡沟、足三里、曲池、会阴和血海、三阴交、犊鼻两组穴位,用30号1寸半毫针,进针1寸左右,行捻转补泻法,留针30分钟。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隔日针刺1次,10次1疗程。也可在上述穴位施灸。若肾气虚者加灸中极,行针用补法;若阴虚有热,加刺太溪、太冲穴,行平补平泻法。若肝经湿热,加刺行间、大冲、阴陵泉穴行泻法。此外,也可取特定穴百虫窝(承山穴向上1寸处),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或配合电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