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上呼吸道感染在中医中称为“伤风感冒”,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中医称流行性感冒为“时行感冒”,其临床表现与风热感冒相似,属于风热感冒的重症。②热盛时容易引起惊厥(热惊);③易因食滞引起吐泻等胃肠证候。无论风寒或风热,其病位在表,治疗当用解表法,以辛温解表治风寒型,以辛凉解表治风热型。此外扁桃体炎为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一种常见病,现对其中医治疗一并叙述。
1.解表达邪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应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时行感冒的病邪以时行病毒为主,解表达邪又很重视清热解毒。
2.宣通肺气感冒的病机之一是肺失宣肃,因此宣通肺气有助于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协助解表,宣肺与解表相互联系,又协同发挥作用。
3.照顾兼证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不可专事发散,以免过汗伤正。病邪累及胃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照顾其兼证。
(1)普通感冒: ①风寒感冒: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法。处方举例:麝香9g,菊花9g,苏梗6g,荆芥穗3g,连翘9g,生石膏9g。 ②风热感冒: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重,或汗出而热不解,鼻塞、流黄涕、面赤、咽红,或咳嗽有痰,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或滑数。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处方举例一(用于表热重者):银花9g,连翘9g,薄荷6g,板蓝根9g,生石膏15g,牛蒡9g。处方举例二(适用于里热重者):银花9g,连翘9g,菊花9g,青黛3g,地骨皮9g,白薇9g,生地9g,板蓝根9g,生石膏15g。
(2)流行性感冒:发病急,病情较重。全身症状较明显,容易出现营分证候,可采用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结合临床随证加减。按上述普通感冒各型,随证选加下列药物: ①高热加黄芩6g;高热大便干者加小儿牛黄散,每次0.3~0.6g,每天冲服2~3次。 ②暑季感冒,高热神倦,恶心、呕吐,苔腻,加麝香6g,佩兰6g。 ③咳嗽重者加前胡9g,杏仁6g。 ④高热惊厥可加钩藤9g,蝉衣6g或珍珠母15g。 ⑤兼食滞者可加焦楂9g,建曲9g或莱菔子6g。
(3)急性扁桃体炎:中医称“乳蛾”,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喉蛾红肿”(相当于急性扁桃体炎)和莲房蛾(相当于隐窝性急性扁桃体炎)。在急性期均为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为主要疗法,同时可应用外治法。处方举例:银花9g,连翘9g,马勃3g,板蓝根9g,射干9g,元参15g,地丁9g,青黛3g。可随证加下列药物: ①表热重者加鲜芦根30g,菊花9g,无汗加薄荷6g。 ②里热重时,高热口渴有汗者加生石膏15g,黄芩6g;高热舌质红、无汗者加丹皮6g。 ③大便干燥加生大黄6g,另煎兑服,大便通畅则停服。 ④伴有颌下淋巴结肿痛加夏枯草9g,胆草6g,赤勺9g。此外,局部可用锡类散或冰硼散吹喉,每次每侧吹少许,2~3次/d。病情重的婴幼儿,咳嗽反射可能减弱,用药吹喉时应慎重,药量宜少,以防啼哭挣扎时吹入气道。
【辩证治疗】
1.常证
(1)风寒感冒证
[证候] 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方药]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证
[证候]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方药] 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证
[证候] 发热重,少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缺乏,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方药] 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2.兼证
(1)挟痰证
[证候]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苔白腻。
[治法方药] 宣肺化痰。 三拗汤或黛蛤散加减。
(2)挟滞证
[证候] 感冒兼腹胀,不思乳食,或呕吐,口秽酸腐,便溏酸臭,泻不消化物,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 消食导滞。保和丸。
(3)挟惊证
[证候] 感冒兼睡中惊惕惊叫,面有惧色,甚至高热抽搐,咬牙肌紧,两眼窜视,舌尖红,脉弦数。
【适宜技术】
1.洗浴法
柴胡、荆芥、紫苏、薄荷各30克,煎汤擦浴。用于小儿感冒发热。
2.改良鼻塞包
Ⅰ号方:薄荷30克,紫苏叶25克,蒲公英30克,荆芥30克,防风25克,黄芪40克。
Ⅱ号方:紫苏叶30克,麻黄15克,黄芪40克,防风30克,冰片10克。
上方干燥为末,与冰片混匀,分别装入纱布袋中缝好,用时外敷于小儿前囟,外盖麝香壮骨膏,每日一次。
风热感冒用Ⅰ号,风寒感冒用Ⅱ号。
3.针灸疗法
方法一:取大椎、风门、太渊、列缺,泻法,中强刺激不留针。用于风寒感冒。
方法二:取合谷、曲池、孔最、鱼际,泻法,中强刺激不留针。用于风热感冒。
方法三:取大椎、曲池、合谷,头痛加太阳,咽喉痛加少商。用泻法。用于风热感冒。
4.推拿法
方法一:开天门30次。天门穴位:在两眉连线中点到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方法:医者用两拇指桡侧交替向上直推30次。用于小儿感冒各型。
方法二:揉按合谷30次。用于小儿感冒各型。
方法三:清天河水100次。操作方法:医者用食中二指螺纹面,从腕关节向肘关节直推100次。同时加推坎宫或揉太阳穴30次。用于小儿感冒伴高热者。
5.灌肠法
金银花20克,青蒿、柴胡、生石膏各10克,板蓝根15克,竹叶5克,水煎两次,药温36℃左右,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两次。插管深度视年龄大小插入10~15厘米。用于小儿外感高热。
6.敷脐法
大黄15克,虎杖30克,酒精l00毫升。将大黄和虎杖放入酒精中浸泡48小时,用时以棉球蘸药液贴于脐部,再用胶布固定,要保持棉球湿度。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单方验方】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喉痒,咳嗽痰白,肢体酸痛,口不渴,咽不红。治宜辛温解表。
(一)
处方:葱白头适量。
用法:将葱白头捣烂挤汁,涂抹鼻唇间,可使鼻通。或将葱白捣烂,用开水冲后,趁热熏口鼻。
(二)
处方:青葱适量。
用法:将青葱管划破,贴小儿鼻梁上,每日3次,每次2小时。
(三)
处方:大天南星1枚,生姜适量。
用法:将天南星研末,用生姜汁调成膏敷贴小儿囟门即愈。
(四)
处方:草乌、皂角、生姜各适量。
用法:将草乌和皂角研末,用生姜汁调成膏敷贴小儿囟门(位于头部顶颠前,婴儿额骨与左右顶骨未闭时有个凹陷,可触及动脉搏动之处)。
以上4方均适用于新生儿或婴儿伤风鼻塞或鼻塞流涕。
(五)
处方:粳米30克,葱白3~5根,白糖适量。
用法:煮粳米粥,将熟入葱白,再煮数沸,加白糖,热服后可出微汗。
(六)
处方:葛根9克,白芷4.5克,辛夷6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七)
处方:生姜10克,红糖25克,米醋200毫升。
用法:将生姜刮去外皮,洗净捣碎,与米醋共放锅内煮沸5分钟,入红糖溶化。取汁趁热分1~2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3~5剂。
(八)
处方:防风6克,砂仁1.5克,藿香6克,生姜1片。
用法:水煎徐徐温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腹胀吐乳。
(九)
处方:桔皮、生姜、苏叶各9克。
用法:水煎,红糖调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风感冒,咳嗽痰白。
(十)
处方:生姜10克,大葱(带根须)1根,花椒3克,白萝卜皮30克。
用法:水煎1小碗,热服,取微汗。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吐痰,鼻流清涕。
(十一)
处方:蒲公英12克,桑叶12克,紫苏梗12克,荷叶20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水煎煮,出渣后趁热饮服,每日3次。
(十二)
处方:板蓝根12克,菊花12克,荆芥穗6克,藿香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趁热饮服,每日2次。
(十三)
处方:生葱白12克,生姜10克,苏叶20克,苍耳子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取汁放入缸内,以鼻嗅药气。
(十四)
处方:耽蒜6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12克,薄荷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鼻嗅,或敷贴于大椎穴、手心,足心。
(十五)
处方:雄黄6克。
用法:将雄黄与鸡蛋清1个,香油半匙,用棉花蘸擦中脘部。
(十六)
处方:明矾12克。
用法:将明矾用酒浸化,加面粉做成饼敷于脚心。
(十七)
处方:柴胡3克,炙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
(十八)
处方:羊肉50~100克,香菇24克,葱白5根,生姜7克。
用法:将羊肉洗净切成薄片,香菇泡软,与生姜(片)三者共放锅内加油、盐用武火炒透,再加水煮烂,然后入葱白煎煮片刻。连渣带汁1次服完,也可作佐膳用。每日1剂,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去渣饮汁。
本方适用于小儿身体虚弱,反复感冒。
(十九)
处方:黄芪9克,防风3克,白术3克。
用法: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或水煎服,早晚各1次。
(二十)
处方:紫苏、陈皮、生姜各6克,党参9克,红枣1枚。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体虚或气虚受寒。
风热感冒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治当辛凉解表。
(一)
处方:绿豆粉30克,蚯蚓5条。
用法:将蚯蚓洗净,加水与绿豆粉共捣成糊状,敷于囟门及脐部,绷带包扎。
(二)
处方:葱白15克,连翘8克。
用法:上药捣烂,敷脐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喝热开水1杯,盖被取汗。
(三)
处方:板蓝根15~30克,大青叶15~30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咽痛。
(四)
处方: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葱白3寸。
用法:水煎服。
(五)
处方:桑叶6~9克,菊花6~9克,芦根15~30克。
用法:水煎分服。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轻症。
(六)
处方:绿豆12克,西瓜皮16克,萝卜叶20克,竹叶心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火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七)
处方:夏枯草30克,虎杖12克,柴胡10克,鱼腥草30克。
用法:将上述四味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饮服,每日3次。
(八)
处方:蒲公英15克,鸭跖草15克,乌蔹莓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石膏6克。
用法:将石膏在火炉上轻烤后研细末,蜂蜜调服。
(十)
处方:银花30克,鲜芦根100克,鲜薄荷30克,冰糖80克。
用法:将银花、芦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煮至500毫升,再入薄荷稍煮片刻,滤去渣滓,入冰糖溶化,取出候凉,置冰箱中冷藏。每日1剂,随意服食,连服3~5天。
(十一)
处方:大青叶12克,西瓜皮20克,薄荷3克,板蓝根12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二)
处方:银花6克,连翘6克,栀子5克,薄荷2.5克,牛蒡5克,桔梗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咳嗽加前胡5克、杏仁0.5克,咽痛红肿加射干5克、山豆根3克、赤芍药5克。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重症。
(十三)
处方:鲜橄榄30克,生萝卜250克。
用法:洗净,萝卜切片,水煎去渣,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行性感冒,发热咽痛。
(十四)
处方:鸭跖草30克,淡竹叶15克。
用法:水煎,每日2~3次分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感,高热烦渴,或不明原因的高热。
(十五)
处方:槟榔、黄芩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十六)
处方:蝉退6克,僵蚕6克,竹叶12克,银花9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
(十七)
处方:桑叶6克,葎草15克,板蓝根12克,蒲公英12克,薄荷5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感高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身体酸痛。
暑湿感冒高热无汗,头痛咳嗽,身重困倦,胸闷泛呕,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治当清暑祛湿解表。
(一)
处方:香薷6克,厚朴4克,炒扁豆12克,银花9克,连翘9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六一散10克,薄荷3克。
用法:先煎六一散,取汁1杯,再加入薄荷共煮数沸,去渣饮用。
(三)
处方:鲜藿香叶10克,沙糖适量。
用法:煎藿香,取汁1杯,入沙糖和匀饮用。
(四)
处方:浮萍克,鲜荷叶5克,西瓜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汗出为度。
(五)
处方:藿香6克,银花10克,扁豆花6克,厚朴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六)
处方:绿豆30克,白糖适量。
用法:绿豆熬汤,加糖,时时饮用。
(七)
处方:金银花10克,荷叶15克,薄荷6克,西瓜皮60克(切碎)。
用法:先煎西瓜皮,后下其余诸药,共煎汤取汁,少加白糖调味服。
(八)
处方:黑豆12克,绿豆12克,荷叶20克,鱼腥草3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