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治疗原则】
治疗上,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证型,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凉血、或补虚、或泻实。方法上治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腹痛消失。对痛经的治疗,总以理气血为主,因于寒者,宜温而通之;因于热者,宜清而通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宜行而通之;因于虚者,则宜补而通之。此外,痛经患者的服药方法,临床也当适时用药。即经前或经期腹痛者,多在经前4~5天开始服药,以迎而夺之,见血后1~2天即可停药;经后腹痛者,宜在见血后第1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以补中求通,使正气得复。经间期则应根据患者的素体情况进行调理。如此连续治疗三个周期,可收良好效果。
【辩证治疗】
1.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10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牛膝10g,元胡15g,香附10g,乌药15g。若兼口苦,苔黄,经期延长,经血色暗质稠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10g,夏枯草10g;若见胸闷纳呆者,为肝部犯脾所致,宜加焦术15g,茯苓15g,陈皮15g。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治法: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吴茱萸10g,小茴香10g,桂枝15g,当归15g,白芍20g,阿胶10g(另包),甘草10g,大枣10g,细辛3g,杜仲10g,附子5g。腰腿酸软者加杜仲15g,续断25g;经量少者加红花15g。
(2)寒湿凝滞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肉挂10g,炮姜15g,小茴香10g,元胡15g,五灵脂15g,蒲黄15g(另包),川楝子10g,茯苓15g,半夏10g,苍术15g。兼腰痛者加川断15g,杜仲15g。
3.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I5g,红花15g,元胡I5g,红藤I5g,败酱草15g,薏苡仁I5g,白术15g,茯苓15g。腹胀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5g;带多色黄者,加车前子15g。
4. 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圣愈汤加减 党参20g,黄芪30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15g,元胡15g,香附15g。证见头晕、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15g,枸杞15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g,川断15g。
5.肝肾亏损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调肝汤加减。当归15g,白芍20g,山萸肉15g,山药25g,川断15g,巴戟天15g。兼见潮热者,加青蒿10g,鳖甲15g,地骨皮10g;小腹空冷者,加附子10g;腹痛及腰骶痛,夜尿频而清长者,加益智仁15g,桑螵蛸30g。
【其他治疗】
1、体针
取穴
主穴:分2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
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十七椎下,以28号1.5~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准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10分钟,予以留针30分钟。阿是穴用艾卷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取,以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30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15分钟。上法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2、体针(2)
取穴
主穴:按证型分3组。1、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2、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3、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地机、天枢。
治法
据所辨之证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号2寸长之毫针,迅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刺入1.5寸。针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提插加小捻转的补泻手法,气滞血瘀型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平补平泻手法,气血两虚型用补法。但刺激宜轻。留针20~30分钟,每隔3~5分钟运针1次。针后,关元、足三里及归来可以艾卷作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3、皮肤针
取穴
主穴:行间、公孙、隐白、太冲、三阴交、关元。
(二)治法
主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次。每穴叩刺约1分钟,中等强度刺激,以局部微出血为度。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治疗,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三个月)。
4、耳穴压丸
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耳背沟、耳迷根、皮质下。
配穴:恶心呕吐加胃,心烦不安加心、神门。
治法
主穴每次选3~4穴,据症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于所选的耳穴上。每次一侧穴,双耳轮替。嘱患者每日自行做不定时按压,每天按压10次左右,每次按压2~3分钟。耳穴出现发热效果更佳。每周换贴2~3次。治疗的起始时间及疗程,同毫针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080例,结果临床痊愈891例,显效159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9.4%[8,14,15]。
5、冷灸
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
治法
灸药制备: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 砜调成软膏配。
主穴每次取1穴,可交替使用,每次于经前5日贴敷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贴时,取麦粒大之药膏置于胶布上贴敷。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可出现水泡并逐渐增大,2~3日后渐干瘪结痂。如水泡擦破,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6、穴位敷贴
取穴
主穴:神阙、关元。
配穴:三阴交。
治法
敷药制备:分为二方。Ⅰ号方为肉桂、细卒、吴茱萸、玄胡索、乳没各10克,研极细末配;Ⅱ号亦为丁香、肉桂、玄胡索、木香各等分,研末,过100目筛,和匀,备用。
神阙穴用Ⅰ号方,于月经前3日取本品2~3克置于5号阳和膏中粘匀,贴于穴区,2日1次,直贴至经行3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另用苏叶100~150克煎水冲洗阴道。Ⅱ号方贴关元,疼痛剧烈时加三阴交,于月经始潮或疼痛发作时取敷药2克置于胶布上贴穴,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贴6日为一疗程。上述二方,可任选一方应用。
7、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耳穴)、三阴交。
治法
主穴均取。用氦氖激光治疗器,进行照射。输出功率为2.5毫瓦,通过道光纤维功率减为1.5毫瓦。波长为6328埃。每穴照射5分钟。每次1侧穴,交替照射。自行经前10日开始治疗,隔日1次,5~6次为一疗程。
8、温针
取穴
主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肾俞 。
配穴:关元、命门。
治法
主穴每次取二穴,均双侧,配穴酌加1穴。以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选一对主穴行温针。其方法为:用薄铁皮卷成高3~5厘米,直径2~4厘米园筒,在筒壁上穿5~7排孔,每排8~10孔,在筒下端1.5厘米处作一铁篦上装满艾绒。先将鲜姜片中间穿孔套于针体贴放在皮肤上,点燃筒下端艾绒套在针体上,并行固定,随时从底部用吸淮橡皮球打气助燃。当皮肤有灼热感时再加姜生片垫上,保持筒内一定温度。于月经来潮3~5日行第1次温针,以后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25例,结果临床痊愈254例,显效15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6.7%[17]。
9、电针
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曲骨。
配穴:足三里、地机、太冲、商丘、合谷。
治法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之前面四穴用28号毫针刺之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为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曲骨穴用红外线照射。每次均为30分钟。配穴亦施以电针,法同上。每日1次。
10、皮肤针加艾灸
取穴
主穴:胸椎9~腰椎3之督脉段。
治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作中等度叩剌,3~5遍,继用艾条作温和灸10~15遍,最后以艾条雀啄灸法从上向下依次在主穴每一椎体棘突下各灸5分钟,以不烫伤为度。每日2次,6日为一疗程。
11、冷灸
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
治法
灸药制备: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 砜调成软膏配。
主穴每次取1穴,可交替使用,每次于经前5日贴敷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贴时,取麦粒大之药膏置于胶布上贴敷。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可出现水泡并逐渐增大,2~3日后渐干瘪结痂。如水泡擦破,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12、穴位敷贴
取穴
主穴:神阙、关元。
配穴:三阴交。
治法
敷药制备:分为二方。Ⅰ号方为肉桂、细卒、吴茱萸、玄胡索、乳没各10克,研极细末配;Ⅱ号亦为丁香、肉桂、玄胡索、木香各等分,研末,过100目筛,和匀,备用。
神阙穴用Ⅰ号方,于月经前3日取本品2~3克置于5号阳和膏中粘匀,贴于穴区,2日1次,直贴至经行3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另用苏叶100~150克煎水冲洗阴道。Ⅱ号方贴关元,疼痛剧烈时加三阴交,于月经始潮或疼痛发作时取敷药2克置于胶布上贴穴,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贴6日为一疗程。上述二方,可任选一方应用。
12、食疗:
(1)益母草香附汤:
益母草、香附各100克,鸡肉250克,葱白5根。将葱白拍烂,与鸡肉、益母草、香附加水同煎。饮汤,食鸡肉。适用于痛经,并能光艳皮肤。
(2)乌豆蛋酒汤:
乌豆(黑豆)60克,鸡蛋2个,黄酒或米酒100毫升。 将乌豆与鸡蛋加水同煮即可。 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痛经,并有和血润肤功效。
(3)山楂桂枝红糖汤:
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50克。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功效。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者。
(4)山楂葵子红糖汤:
山楂、葵花子仁各50克,红糖100克。以上用料一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同煎或炖,去渣取汤。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和血悦色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症。此汤宜在月经来潮前3~5日饮用,止痛、美容效果更佳。
13、按摩疗法:
将两手搓热,然后将两手放在少腹部,先由上至下按摩60~100次,再从左至右按摩60~100次,最后转圆按摩60次,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宜,每日早晚各一次。口服痛经的药物。
保持温暖保持身体暖和将加速血液循环,并松弛你的肌肉,尤其是痉挛及充血的骨盆部位。多喝热的药草茶或热柠檬汁。也可在腹部放置热敷垫或热水瓶,一次数分钟。
泡矿物澡在温水缸里加入1杯海盐及1杯碳酸氢钠。泡20分钟,有助于松弛肌肉及缓和经痛。
当你痛经非常严重的时候,喝热水、红糖水已经没有效的时候,其实不妨尝试一下按压你的足部。人体的足部上有众多的穴位,其中就是一些和骨盆气路相通的,按压它们可以快速而有效的帮助缓解痛经。
服用止痛药阿司匹林及acetaminophen可缓解经痛。然而,更有效的成药包括Advil、Haltran、Medipren及Nuprin。这些药物含有ibuprofen,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当经痛开始时,和些许牛奶或食物一起服用(1片),以免伤胃,并持续服用到经痛消失。
【痛经的中医推拿治疗】
气海:肚脐正下方1.5寸;
关元:肚脐正下方3寸处;
三阴交: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处。
肾俞:在后腰,与肚脐相平,脊椎旁边1.5寸,左右各一穴;
阿是穴:两侧腰部最痛的部位;
另外还有一个腰阳关(以脊椎为纵坐标,髋骨最高点为横坐标就可以找到),每个穴位按摩几秒钟。
保健按摩注意事项
1、力度要适中
按摩的基本要求有四个:均匀、柔和、有力、持续,其中柔和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按摩与不柔和、不为人体所适应及所能接受的“外来暴力”的区别所在。因此,只有当按摩手法刚柔相济,才能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而一味强调手法的力度,往往会对患者造成损伤,非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会加重病情。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就曾在《类经》中强烈抨击施用蛮力的按摩者,并告诫人们不要误认为手法力度一定要重,要产生疼痛才有效果。此外,其实在疼痛的急性发作期,特别是局部组织红肿明显者,尽量不要接受按摩,否则容易导致急性肌筋膜炎,加重病情,延长疼痛时间。
2、按摩要因病而异
虽然按摩能治疗包括内、外、妇、儿在内的很多疾病,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是不适合做按摩的。患有急性损伤、局部水肿、局部炎症、开放型损伤(如骨折、破损等),以及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疾病,都不要轻易尝试按摩。
【治疗痛经的中医方集】
1.老丝瓜汤治痛经
[配 方] 千丝瓜1条。
[制用法] 将干丝瓜加水1碗煎服。每日1次,连服3-4天。
[功 效] 用治痛经。
2.艾叶治疗痛经
[配 方] 炒艾叶9克。
[制用法] 加红糖,用开水煎煮数沸后温服。
[功 效] 温经散寒。治疗小腹冷痛的痛经。
3.盐姜葱治疗痛经
[配 方] 食盐500克(研细),生姜120克(切碎),葱头1握 (洗净)。
[制用法] 炒热熨痛处。
[功 效] 散寒通经、止痛。治疗痛经。
4.艾叶藕节治痛经
[配 方] 艾叶15克,五灵脂12克,藕节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2-3次。
[功 效] 治痛经。
5.鸡血藤茄子根治痛经
[配 方] 鸡血藤30克,茄子根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2次。
[功 效] 治病经。
6.荔枝核茄子根香附治疗痛经
[配 方] 荔枝核、香附、黄酒各30克。
[制用法] 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装入瓷瓶密封保存, 每到痛经发生之前1天开始服用,每次服6克,以黄酒适量调服, 1日3次。
[功 效] 行气通经。适用于以气滞为主 的实症痛经。
7.玫瑰花治疗痛经
[配 方] 初开玫瑰花蕊50克。
[制用法] 去蒂,洗净,加清水500毫升, 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红糖,熬制成膏。每日 服2~3次,每次1—2匙,用温开水送服。
[功 效] 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
8.益母草苎麻根治痛经
[配 方] 益母草、苎麻根各100克。
[制用法] 洗净切碎,加黄酒少许炒热,敷于小腹部,1日2次。
[功 效] 治痛经。
9.肉桂小茴香治痛经
[配 方] 肉桂、吴茱萸各10克,小茴香20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炒热,用布包好,敷脐部,冷后 再炒再敷。
[功 效] 治痛经。
10.白芷青盐治痛经
[配 方] 白芷10克,五灵脂6克,青盐100克。
[制用法] 共炒热用布包好,敷于小腹部,1日2次。
[功 效] 治痛经。
11.当归元胡酒治痛经
[配 方] 当归、元胡、制没药、红花各15克,白酒1000毫升。
[制用法] 将上药共捣碎,白夏布包,用酒浸泡于净器中,1周后即可取用。每早、晚各空心温饮1杯。
[功 效] 治月经欲来,腹中胀痛。
12.樱桃叶治痛经
[配 方] 樱桃叶鲜、干品均可20-30克,红糖20-30克。
[制用法] 水煎取液300-500毫升,加入红糖熔化,1次顿服,经前服2次,经后服1次。
[功 效] 治痛经。
13.艾叶红花饮治痛经
[配 方] 生艾叶10克,红花5克。
[制用法] 上药放人杯内,冲入开水300 毫升,盖上杯盖,20-30分钟后服下。一般在经来前1天或经值时服2剂。
[功 效] 治痛经。
14.南瓜红花汤治痛经
[配 方] 南瓜蒂1枚,红花5克,红糖 32克。
[制用法] 前2味药先煎2次,去渣,加入红糖熔化,于经前分 2天服用。
[功 效] 治痛经。
15.酒渍核桃干治疗痛经
[配 方] 黄酒、红糖各400克,核桃仁200克。
[制用法] 共加热使糖溶化,取出用碗装好,将核桃仁200克放 人,浸渍1—2日,晒干。每日服3次,每次15-20克d
[功 效] 适用于经后腰酸、腹痛的虚寒性痛经。
16.山楂当归汤治疗痛经
[配 方] 山楂30克,当归片15克,红糖适量。
[制用法] 水煎2次,每次用水300毫升,煎半小时,两次混 合,去渣,下红糖,继续煎至糖溶。分2次服,连服7天。
[功 效] 活血行气。适用于气滞血淤,寒湿凝滞型痛经,月经 量少,色暗紫,或有淤块。
17.炒醋盐治疗痛经
[配 方] 粗盐(或粗砂)250克,陈醋50毫升。
[制用法] 将粗盐(或粗砂)爆炒,再将陈醋慢慢地洒人,边洒 边炒,洒完后再炒片刻,装入布袋,热熨腰和腰骶部。
[功 效] 温经,理气止痛。适用于经期小腹痛和腰痛者。
18.哈那鲨胎散治血虚痛经
[配 方] 哈那鲨胎适量。
[制用法] 将哈那鲨胎焙黄,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黄酒冲服。
[功 效] 养血调经。治疗血虚痛经。
19.灰星鲨胎治血虚气滞痛经
[配 方] 灰星鲨胎、九香虫各适量。
[制用法] 将灰星鲨胎焙干,与九香虫一并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黄酒冲服。3-5日为1个疗程。
[功 效] 行气止痛,养血调经。治疗血虚气滞痛经。
20.海马肉桂治虚寒性痛经
[配 方] 海马、肉桂各3克,红糖适量。
[制用法] 将海马、肉桂共研细末,红糖用开水溶化。每次取药粉3克,每日2次,用红糖水冲服。3-5日为1个疗程。
[功 效] 温经补阳,散寒止痛。治疗虚寒性痛经。
21.母鸡当归治痛经
[配 方] 母鸡1只,当归30克,醪糟汁60克。
[制用法] 将鸡去毛并内脏洗净,当归洗去浮灰;把鸡放入砂锅内,同时加水、醪糟汁、当归、姜、葱、盐,盖严锅口,先在旺火上烧开,再用小火炖3小时,出锅时撒胡椒面,佐餐食。
[功 效] 本方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之痛经。
22.荔枝核香附治痛经
[配 方] 荔枝核、香附各等份,黄酒适量。
[制用法] 荔枝、香附共研末,每服6克,黄酒调服,日2次。
[功 效] 本方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23.鸡蛋元胡治痛经
[配 方] 鸡蛋2个,元胡20克,益母草50克。
[制用法] 3物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食蛋饮汤,于经前开始,日服1次,连服5-7天。
[功 效] 本方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24.蔷薇根七叶莲治痛经
[配 方] 鲜蔷薇根60克(干者30克),七叶莲9克,鸡蛋2只。
[制用法] 将蔷薇根、七叶莲加清水3碗煎至1碗,去渣,再把鸡蛋两只煮熟去壳放人药液中同煮,加少量米酒服食。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服,每日1次,连服2-4天。
[功 效] 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之痛经。
25.山楂向日葵籽治痛经
[配 方] 山楂30克,向日葵籽15克,红糖30克。
[制用法] 先将山楂、向日葵籽一齐放在锅内炒,以葵花籽炒香熟为度。再加水,熬成浓汁后,将红糖放人熬化即成。每次于经前1—2天,连服2--3 剂,正痛时亦可服用。
[功 效] 本方适用于血瘀为主的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