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寒夹痰
1. 临床表现:颜面部发作性抽掣样疼痛,剧痛难忍,以遇风、寒冷而诱发。疼痛时面色苍白,时作时止,发作无定时,可伴有眩晕、头重、面虚浮等。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2. 治法:祛风散寒,涤痰通络。
3.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合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羌活、独活各10克 防风10克 蔓荆子10-15克 白芷10克 藁本10克 细辛3-10克,川芎10-20克 荆芥10克 薄荷3克 甘草10克。
方解: 川芎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白芷、藁本、细辛均为祛风散寒止痛之 药,荆芥、薄荷有解郁发散作用,甘草调中。
加减: 疼痛剧烈,面部掣抽难忍者加全蝎、蜈蚣息风搜络。眶上痛为主加重白芷至15 克,面颊痛为主者加葛根10-15克,既有祛风止痛,又有引经作用。形寒畏风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素体痰湿,头重眩晕者,加偃蚕、法半夏化痰通络;寒邪化热者加桑叶、菊花清热疏风。
(二) 风火上炎
1. 临床表现面部发作性、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以颊、颌部为多,可因碰撞鼻、唇触痛点诱发。
2. 治法:泻火清热,祛风通络。
3. 方药:白虎汤(《伤寒论》)合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
生石膏(先煎)20-30克,肥知母10-15克,甘草10克,生地黄10-15克,僵蚕10克, 钩藤(后下)10-15克,全蝎10克,蜈松2条,黄连5-10克,黄菩10克,细辛3〜5克。
方解: 面痛发作部位以阳明经为主,用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清泄阳明火热;生地黄、细 辛寒热并用,养阴清热,合通络止痛,是头面疼痛久病要药。蜈蚣、全蝎、僵蚕三味,搜风通络,对久痛入络者有效。用钩藤既可解痉,又可息风。
加减:大便秘结,口臭,苔干黄厚者,加炒大黄,即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金11要略》)合方 泻火;口干心烦,舌红者,加麦冬养阴、牛膝引下,即合玉女煎(《景岳全书》)法;若见持续性疼痛不已,加蜂房、地龙息风搜络。
4. 变通法:可用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泻火清热,并合祛风通络药。
(三)肝郁化火
1. 临床表现:面部发作性、灼热样疼痛,以颊、颌部为多。目赤口苦,心烦易怒,胸胁胀 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脉弦数,苔黄舌红。
2. 治法:淸泄肝胆,通络止痛。
3. 方药:淸肝汤(《类证治裁》)加味。
白芍20-30克,当归10-15克,川芎10克,山梔10克,柴胡10克,丹皮10克,夏枯草10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龙胆草5-10克,苦丁茶(冲)10克。
方解: 方中用丹皮、山栀、夏枯草、菊花、连翘、龙胆草清泄肝胆,当归、白芍、川芎和血通络,柴胡引经,苦丁茶为治肝火、肝阳之头面部疼痛经验药物。
加减: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全瓜萎通便泻火;小便黄,心烦加淡竹叶、车前子、木通10克, 即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法,利水泄热;口干心烦舌红绛者,加生地黄、石斛养阴;目赤 流泪者,加密蒙花、木贼草清热祛风。
4. 变通法若肝胆火重,湿热内盛,见面部带状疱疹而后疼痛剧烈,.有发热、口渴等,主 方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味,同时吞服犀黄丸,泻肝解毒。若肝郁化火,症情不 显,见情志不遂,经前引起面痛,有乳胀、少腹痛、月经不调之女性患者,主方可用丹栀逍遥散 (《内科摘要》)加减,疏肝泻火。
(四)气滞血瘀
1. 临床表现病程经久,反复不已。颜面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如针刺刀割。面色 晦暗灰滞不清,目眶暗黑,肌肤粗糙。舌质暗红或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涩细、结代不一。
2. 治法活血化疲,通络止痛。
3.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赤芍10~20克,川芎10克,当归10~20克,桃仁10~15克,红花5~10克,葱3枚, 姜3片,蜈蚣2条,全蝎5~10克,七厘散(冲)10克。
方解: 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疲通络,蜈蚣、全蝎搜风剔络,姜、葱引药上行、 辛香通络。原方有麝香,今用七厘散代之,对气滞血瘀疼痛更佳,且无香窜太过之弊。
加减: 面痛甚者加白芷、葛根、细辛祛风止痛; 面部抽搐加钩藤、铃羊角粉息风; 面目暗滞 甚者,加大黄虛虫丸10克,日2次(吞服或包煎)。
4. 变通法:亦可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 第一支痛取阳白、鱼腰、丝竹空、合谷,第二支痛取下关、颊车、颉膠、迎香、合谷,第 三支痛取夹承浆、颊车、下关、地仓、合谷。
方法: 用30号毫针,与皮肤成15°,沿皮浅刺,以针下有轻微针感即可。第一支痛从阳白 透向鱼腰、丝竹空1寸;第二支痛取下关透颊车3寸,颧體透迎香1.2寸;第三支痛从下关透 颊车3寸,颊车透地仓3寸,地仓透夹承浆1寸。合谷直刺1寸。每5分钟轻微捻针1次, 留针30分钟。
疗程: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二)穴位注射法
取穴: 取下关、合谷、阿是穴,第一支痛加太阳、播竹、四白,第二支痛加四白、颧髎、迎香, 第三支痛加承楽、颊车、地仓。
方法: 醋酸泼尼松龙25毫克,1%普鲁卡因1〇毫升,维生素B12针剂 250毫克,每次每穴注射0.5毫升。
疗程: 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三)穴位敷贴法
取穴: 患侧太阳、下关、颊车。
方法: 马钱子、川草乌各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共研细末,用淸凉油、香油各适量调膏,取适量摊于白布上,进行穴位敷贴,每次1~2穴。
疗程: 2天换1次,3-4次为1个疗程。
【其它治疗方法参考】
一、易简效验方三则
1. 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水煎服。 寒重加荜茇、淡附子,热重加生石膏、黄连、黄芩,瘀血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甲等。(蒋森经验方)
2. 全蝎、偃蚕、白附子各10克,苔黄热重加龙胆草,外风诱发者加白芷,病情长、抽制痛 加蜈蚣,等分研末分10包。每次1包,日1-2次,饭后吞服。
3. 蓝根僵蚕丸板蓝根600克,僵蚕60克,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日2次,每次10克 吞服。用于风热者。(许姜泽经验方)
【民间偏方】
1、大枣1枚,红矾0.9克。将红矾研为细面放入除去枣核的大枣内,用镊子夹枣放木炭火或蜡烛火上烧烤,待烤出味即用患侧鼻孔吸。反复烧烤,反复吸,直至大枣烤焦不出药味为止。
2、蔓荆子60克炒至焦黄后研为粗末浸泡于高度白酒500毫升中3天~7天,加入凉开水至700毫升时充分摇匀后滤出药液。每日2次,每次内服5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