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病毒(BK virus,BKV)是1971年从1例肾移植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病人尿液中分离到的。全世界大约75%以上的成人含有该病毒的抗体,推测感染通常发生在5岁以内。此后,持续感染。也许直至终身。泌尿道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的重要部位,因为病毒可以排于尿中,采用人胚肾细胞从尿中可以间歇地分离到该病毒。免疫抑制如肾移植或妊娠期间可引起病毒激活。
BK病毒感染
1.出血性膀胱炎 BKV感染所致的出血性膀胱炎,多无显性临床症状,但也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及血尿,伴有蛋白尿和病毒尿症。
BKV出血性膀胱炎常发生于骨髓移植受者,认为是潜在感染的病毒被激活的结果。发生时间不等,短者于移植后第1周出现,长者可达18周。病程持续时间也不一致,少数为1—3日,多数7~14日。其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毒尿症持续时间呈平衡关系。
2.输尿管狭窄 BKV感染导致输尿管狭窄.是一种少见的肾移植后严重并发症。肾移植受者因接受大量类固酵药物使免疫功能低下.诱发潜伏感染的BKV激活,并侵袭输尿管上皮,引起局部炎症、渗出、缺血、溃疡、增生、瘢痕以及最后形成管腔狭窄,其发生病变部位主要在输尿管下段。
主要临床表现取决于堵塞的时间长短和阻塞的程度。可有发热、侧腹疼痛、血尿、脓尿、局部不适。体查可摸到包块等。双侧尿路堵塞可发生肾衰竭。
本病发病率不高,发病时间不等。输尿管狭窄可发生于移植术后2一10个月。BKV感染可单独或与JCV混合感染引起本病。
3.其他相关疾病 间质性肾小球肾炎、血管病变、肺炎、脑炎、视网膜炎,甚至多器官衰竭。
【病原学】
BKV系多瘤病毒科人多瘤病毒属成员。以病人的名字命名,归属于DNA肿瘤病毒。BKV为二十面体,对称性球形颗粒,无包膜,直径40~44nm,衣壳由72个壳微粒组成。BKV基因组含5135bp,是一个环形的双股DNA分子。与JCV一样,病毒基因组分为早期区(2.3kb),编码两种调节蛋白(T和t抗原);晚期区(2.3kb),编码3种结构蛋白(VP1,VP2和VP3)和一种可能在衣壳的包装上起作用的无关蛋白以及非编码调控区,该区含有T抗原结合位点、DNA复制起始点和转录调控序列,T蛋白介导多种反应。
BKV可在多种细胞培养中增殖,如人原代肾细胞。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Veto细胞都适于BKV生长繁殖.但增殖缓慢,要2~3周才出现细胞病变。
对物理和化学因子的抵抗力不强,病毒能耐乙醚及50℃下1小时,但在高压蒸汽、去污剂和pH值碱性条件下,病毒的感染性即被破坏。
BKV为肿瘤病毒,有转化细胞的特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病毒在体外转化细胞,使细胞恶性转化或在实验动物体内诱发产生肿瘤。但尚未证实与人类恶性肿瘤有特定关系。
【流行病学】
BKV的感染是世界范围的,BKV的原发感染是低年龄组。全世界不同地区的统计.BKV的成人感染率是75%~100%,原发感染后,可致病毒血症,病毒到达肾脏后潜伏下来,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妊娠期间.病毒可重新激活并复制,通过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以气溶胶的方式被吸入而引起感染。
【发病机制和病理】
BKV在体内的播散与致病作用与JCV相似。
1.原发感染 BKV 可能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在呼吸道增殖,然后进入血流,引起原发性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到选肾、脾和肺,后经呼吸道和尿排出。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但部分病人病毒并未被完全消失,而是在肾脏潜伏下来。原发感染后可诱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发生感染后,体内可测出相应的抗体,病毒持续复制可维持高效价抗体。
2.潜伏感染和再激活 经原发感染后潜伏下来的病毒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妊娠期间,病毒可重新激活并在泌尿道增殖,出现病毒尿污染周围环境,以气溶胶的方式被易感者吸入而引起新的感染者,或在泌尿道增殖时,造成出血性膀胱炎。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可见肉眼血尿、蛋白尿,镜检有大量的红细胞,输尿管狭窄继发感染时有较多量的白细胞、脓细胞。
2.病原学检查
(1)尿细胞学检查:取患者尿沉渣细胞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见到病毒感染的细胞核变大或异常转变细胞,核内含有嗜碱性包涵体。其特点类似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2)免疫荧光技术和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中病毒抗原。
(3)血清学检查: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BK病毒血凝抗体。
(4)病毒DNA杂交:检测从感染组织中提取的DNA,采用Southem和斑点杂交法检测BKV DNA。
(5)电子显微镜:在感染细胞的超薄片或用负染色法制备的标本中都可观察到位于细胞核中的病毒颗粒。
(6)病毒分离:采用原代人胚胎肾细胞或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感染细胞至少培养4周后,检测感染细胞的病理改变、培养液中的病毒抗原.以及用电镜观察病毒颗粒。但费时、费力,而且受条件限制。
3.膀胱镜检查 可检查和确定膀胱内服病损改变和膀胱出口有无堵塞。
4.腹部B超检查 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不受功能的影响.而且还能揭示某些功能状况。对泌尿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可疑性异常是首选方法.结果十分精确。观察有无输尿管狭窄、膀胱壁炎症改变等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5.静脉尿路造影 用来显示肾脏和下尿路,包括肾脏轮廓、集合系统、肾盂、输尿管,最终显示膀胱。能查明复发性泌尿道感染、尿路堵塞部位,并可提供肾功能的有关信息。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测出病毒抗原和抗体或尿脱落细胞发现病毒包涵体。特别是有免疫功能低下、器官移植受者。诊断可以成立。
2.鉴别诊断
(1)出血性膀胱炎:应与一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血尿,包括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或膀胱结核、结石、肿瘤以及其他病因所致膀胱炎鉴别。根据尿液检查炎性成分多,尿细菌学检查、菌落计数和菌种培养可鉴别细菌感染性血尿。根据大量蛋白尿、管型尿及肾功能受损的水肿、高血压可鉴别肾小球肾炎,肿瘤和结石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鉴别。
(2)输尿管狭窄应与输尿管肿瘤、结石等非感染性和结核、寄生虫、细菌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输尿管狭窄相鉴别。尿路超声检查、x线尿路造影等对非感染性输尿管狭窄有重要诊断价值.感染性狭窄确诊靠尿液病原学检查。
抱歉!内容正在努力完善中...
抱歉!内容正在努力完善中...
抱歉!内容正在努力完善中...
1.一般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多饮水或碱化尿液,口服泌尿灵,减轻膀胱刺激症状.解除膀胱痉挛和疼痛。出血严重者,经尿道插管间断冲洗保持通畅,如有血块堵塞应进行膀胱造口术。
2.抗病毒治疗 可选用阿糖胞苷、阿昔洛韦、左旋咪唑、辅酶Q10等有一定的作用。
3.抗菌药物的使用 有继发感染时需使用抗茁药物,可选用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抱歉!内容正在努力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