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一位被称作“袁总”的人找她加入另一家P2P公司。此人之前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副总,王玲认识他很多年,但不熟,“这个人为人不咋地,我不怎么信任他”。
2015年7月,这家P2P公司的宣城分公司成立,袁任一把手,找王玲去做业务员,主要是拉客户,零底薪。王玲去开过会,后来还是拒绝了。
“我又不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再说就让我当个业务员或者小官,我才不干呢。如果让我当大官,也许我就上当了,就要被逮起来了。”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回来后,她还是下载了这家公司的App,投了不到两万块钱进去。
王玲看到中央电视台也在播它的广告,更是放下心来,在银行工作快四十年的丈夫看了广告,也觉得能搞。如今出事以后,王玲并不怎么责怪电视台,“它是不是诈骗,谁又能判断呢?那么大的企业摆在那儿,谁又能不相信呢?”
因为始终在金融业工作,王玲知道以目前的经济形势,难以支撑近15%的年化收益率。她想,给客户的利息那么高,运营成本又那么高,哪个小微企业能承受那么高的利息?
但质疑归质疑,她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策。就像在此轮采访中,南方周末记者接触到的投资人几乎都没有从基本常识去考虑问题。他们投资互联网金融,借以判断的都是与金融本身无关的因素。
让王玲产生怀疑的,是这个P2P公司的软件界面。她觉得“憋屈”,验证码小到不把脸贴上去、打着特别亮的灯就看不到的地步。因为这点,她没再敢多投钱。